12月12日凌晨,通信行程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 APP等查询渠道将同步下线。
据公开资料显示,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又称“行程码”,在2020年2月13日,疫情防控初期被推出,大多数都用在查询用户14天内所到访地区的信息,便于用户证明个人行程,由信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 ,可为全国16亿手机用户免费提供的行程查询服务。自上线以来,成为了日常出行的必备环节。
通信行程卡在一直在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见证了我国的防疫调整转变。
2021年3月30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防疫健康码”整合 “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相关信息,可在健康码中显示用户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等行程信息,使用户持健康码 “一码通行”。同年9月份,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把健康码和行程码整合“一页可查”。
2022年6月29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接着7月8日起,通信行程卡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截至目前,自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正式下线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防疫过程中通信行程卡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该服务也收录海量的个人隐私信息。
而这些个人隐私信息也曾被人滥用。比如,今年6月,河南某地1317名村镇银行储户被乱赋河南健康码红码,被“禁足”在家。实际上很多人并未出行某地。
同样的,今年11月,云南曲靖17万人被赋黄码,当地12345回应,需5天5检阴性后方可转绿。
如今,通信行程码即将退出防疫的历史舞台,有业界人士提议,应该将既往收集的个人信息一并销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个人隐私信息的处理,从国家乃至地方都出台了明确规定,随着通信行程卡退出防疫历史舞台,个人相关的信息应一并销毁。
根据《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总则第六条:处理个人隐私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隐私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2021年1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码管理与服务暂行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为疫情防控、疾病防治收集的个人隐私信息,不得用于其他用途;第二十九条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违规违法收集、利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能及时向网信、公安部门举报。
今年5月24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也明白准确地提出,信息核验中采集、处理个人疫情防控信息应当遵守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集的个人隐私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
而如今的场所码包含更多个人的隐私信息,一些省市也已经严格执行定期销毁场所码,“场所码的采集目的是为了流调,信息都具有时效性,过了这一段时间信息都需要销毁。”郑磊表示,最重要的是,随着健康码跨区域流动查验的取消,健康码平台下融合的各类信息也应回归到只能由原有关部门依法管理和使用,不再共享,而场所码的信息采集也理应退出。
好医生综合整理自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等
没有了